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简称“专委会”),是在教育部职成教司的指导下,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的直接领导下,依靠全国各相关院校领导和专家的支持,积极指导和协调各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中职院校鞋服饰品类专业和相关领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相关工作,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政策,积... |
/20161014162849145.jpg" alt="" width="180" style="float:left; margin-right:20px" />
姓名:黄少青 职称:副教授
专指委职务:委员
所在单位及职务: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主任
现从事专业及专长: 以运动鞋设计为主的教学及科研,鞋类、服装饰品的设计色彩、及生产技术。所属:工业设计(产品设计)领域,具体为:运动鞋类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功能结构设计,兼顾艺术层面和创意创新设计层面
主要成果:
教学成果:
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送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中国皮革协会年度最佳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2013、2014)。
科研成果:
近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学术专著一部;合编教材一部;作品入选文化部首届设计大展;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其中:主持泉州市科技局一项、泉州市社科联一项);企业技术服务多项。
学术团体或社会兼职:
泉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 | 咨询委员 |
泉州市职业教育集团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委员 |
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学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年) | 委员 |
教育部全国纺织服装鞋服饰品及箱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 委员 |
全国轻工职业教育皮革工艺及其制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委员 |
《西部皮革》杂志社 | 编委 |
海峡杯晋江(国际)运动鞋设计大赛 | 评委 |
泉州市劳动局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 | 评委 |
委员所在单位简介——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坐落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东海校区、诗山校区。各级领导和海内外侨亲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1999年10月18日和200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两次莅校视察指导组建泉州师范学院和东海新校区建设。泉州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泉州籍乡贤捐资逾1亿元支持学校建设,20多座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以捐资者命名。
泉州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1998年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泉州师专。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2001年原南安师范学校并入泉州师范学院。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系当时全国19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接受并通过评估的3所高校之一。2011年正式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系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2013年学校获批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和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学校下设15个二级学院,包括校企合作的软件学院、航海学院,校侨合作的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闽台合作的成功对外交流学院以及校校企合作的服装学院。目前拥有5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8000人(不含成教生)。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1个、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0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平台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4个、省级文科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
现有教职工1124人,专任教师75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62%,高级职称者占40.4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入选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人、泉州市“桐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泉州市优秀人才4人。2013年,泉州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获批“福建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全省高校首批8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之一,也是泉州市唯一的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近三年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3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艺术类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4项。发表论文1736篇,出版专著55部,被SCI、EI、ISSHP收录124篇。获得各级科研奖励30项。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落户学校,为今后发展特色研究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2012年,“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闽台交流合作中心”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立项,获中央财政支持5000万元。学校与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分公司正式签订协议书,共同建设“泉州海峡文化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
近三年来,学生在国际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大赛、全国高师田径运动会等各级各类相关学科赛事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多人次。近十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4%。
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合作。2011年起,与辅仁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开展“3+1”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2005年起成为福建省最早向菲律宾选派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的两家院校之一。
现有18个党总支、179个党支部、3259名党员,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16.4%。校党委连续两次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连续五届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平安校园”。
学校占地1185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127万册,期刊1500多种;电子图书138万册,数据库22个。建有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千兆主干、千兆到楼、百兆交换到桌面,光纤连接楼宇,校级信息系统30多个。
委员所在单位相关学院简介——美术与设计学院
东海潮涌,千帆竞发;刺桐花烂漫,温陵古意新。
欢迎来到中国著名侨乡、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来到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临海伫立、极目远眺、帆影点点、波光粼粼,让人领略到泉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迷人风采;这里弥漫着智慧、充溢着灵气,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浓郁,是读书治学、创作交流的理想园地。
放眼八闽花满丛,海峡西岸正春风。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号角已经吹响,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泉州人正力争把泉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有影响的创新型的现代化工贸港口滨海城市。一直以来,美术与设计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与海峡两岸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对接,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绩卓然,毕业生就业空间广阔、前景良好。在这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平台,一群美术与设计领域的弄潮儿,将以海西建设为画轴,用灵巧的画笔描绘人生的新彩卷,用燃烧的激情抒写学习创业的最强音!
春暖花开,面向大海……
委员所在单位相关专业简介——鞋类设计专业方向
专业简介
一、专业概况
制鞋业是泉州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已经从低端的外贸代工阶段逐步走向了创立国内甚至是国际品牌的品牌塑造阶段,泉州鞋类企业驰名商标占国内鞋类品牌驰名商标一半以上。品牌建设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鞋类造型设计师,但目前国内专业的鞋类设计人员存在很大的缺口。本人才培养探索主要针对国内鞋类设计人员缺乏这一现状,培养专业的鞋类造型设计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适应当前制鞋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对高级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泉州师范学院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鞋类造型设计方向,并于2005年9月正式招生。专业先后被列为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特色专业、泉州师范学院特色专业、泉州师范学院校级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鞋类人才培养试验区等。本人才培养在逐渐摸索、孝心求证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由于鞋类造型专业方向在国内为新兴学科,结合泉州市地方产业经济特点,我们的办学以运动鞋造型设计为特色。我们深知肩负的重任,也同时意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但是本着“务实、负责”的办事原则,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适时修改,进行教学革新。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注重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抓落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优势力量整合,在短短几年间,比较成功地探索、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又具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在此,我们谨将实践教学内容、成果及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成果主要解决:(1)解决如何构建实用性、创新性的鞋类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全方位地、多角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泉州市鞋类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2)、解决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服务地方企事业应用型课题为导向,以研究型课题为突破,加强与校企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3)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用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升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提升培养人才理念的创新性。免去企业对新进人才的再培养,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最终实现为地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实用创新型专业设计人才。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遵循以下原则:(1)指向性原则。专业建设必须与学校、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科学性原则。按照专业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本专业的现状,把握相关专业的前沿技术,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3)创新性原则。要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建设的优势,体现专业建设的特点、特色和创新。(4)前瞻性原则。预测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把握学科专业潜在发展,有前瞻地确立学科专业建设目标。(5)协调发展原则。注重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专业与基础协调发展。(6)可操作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有总体发展目标,又有阶段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为目标,实行“强华基础、提升技法、重抓创新”的才培养理念
1、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论证,合理构筑了课程结构、教学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等。结合鞋类设计及应用的特点,跨学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队伍配置,课程设置结合工学、文学、艺术等三大门类。
在传统艺术类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足部运动解剖》、《人体工程学—下肢》、《展示设计》、《店面陈列》等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经过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论证,合理构筑了课程结构、教学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等。课程体系的设置结合鞋类设计及应用的特点,使学生更能学到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法,为学生在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上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类课程的安排在学生数次参赛作品答辩中凸显了专业知识的优势。
解决了如何构建实用性、创新性的鞋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泉州市鞋类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在同类院校中教学效果起示范作用。
2、不断革新的教学方式和内涵,遵循“强华基础、提升技法、重抓创新”理念,实践技法课程设置多阶段、多层次,旨在提高学生手绘技法、表达能力及创新创意思维。解决了如何构建实用性、创新性的鞋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在“强华基础、提升技法、重抓创新”主要将抓基础与将专业赛事植入课堂等方式相互结合。低年级学生时期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法,在较高阶段、层次的教学实践中将专业赛事的设计要求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而且借此建立学生的自信,此举取得较好成效。将专业赛事植入课堂已由最初的教师引导转变为近年来学生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届届相传、届届协助的模式主动寻找赛事参赛。既通过实践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四年来,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累计达一百余项,其中国际赛事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一名,由皮革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的比赛中获金奖三名,银奖两名,铜奖九名,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图奖、优秀奖等奖项若干。学生作品多次在行业刊物上发表。
3、结合地域产业优势,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多渠道地拓展学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地处鞋类产业链上,故发挥地域产业优势,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拓展学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转学生的综合素养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用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升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提升培养人才理念的创新性。免去企业对新进人才的再培养,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成为泉州市鞋类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在同类院校中教学效果起示范作用,取得不错成果。
3.1通过聘请具有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给专业学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通过与地域企业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远通鞋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荐学生高年级去企业实习、预就业、合作开发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现状和行业科技前沿,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更加切实体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对人才的需求。
3.2通过聘请北京皮革学校于百计、中国皮革研究院王占星、同类专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来我院兼课、开展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缘结构的合理性。
3.3通过鼓励学生做科研,指导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项目,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近四年,本专业学生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划项目一项,校级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四项、校级大学生试验计划项目三项。
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用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升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提升培养人才理念的创新性。免去企业对新进人才的再培养,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
(二)、以提升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服务地方企事业应用型课题为导向,以研究型课题为突破,加强与校企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举措。
制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形成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梯队,优化师资结构,针对区域企事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本成果时间期间专业教师中两位教师学位提升,四位教师职称晋升,专业一位教师被确定为泉州师范学院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加强产学研合作:本专业地处鞋业生产基地,并与地域企业建立密切和合作关系。聘请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福建省晋江远通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伟、教育部轻工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于百计等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邀请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彭立明,361度(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朱各明、台湾鞋技协会创办人骆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倪祎昭等莅临我专业给专业学生做讲座。专业教师与英国Delcom鞋类软件开发公司(驻中国)共同研究探讨专业软件的开发应用等问题。邀请清华大学服装系主任鲁闽教授到我专业教师交流座谈,本专业与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远通鞋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我专业定期输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
以服务为出发点,加强师资梯队科研能力的建设。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进行调研,积极促进校企之间交流,明确需求,寻求项目,联合攻关,更好地为鞋类行业做贡献。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有突破,专业教师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寻求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合计8人次,
经过四年的培育,本专业教师取得了丰硕教学成果。师生作品入选2012年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获批2010省级质量工程一项,市级项目五项、校级科研项目五项,参与多项省市校级项目。出版教材一部、专著两部;师生系列作品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专业教师发表专业教学改革,专业研究性论文五十余篇,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八篇,被 EI检索一篇、CPCIS检索五篇。
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应用及效果
本成果经过4年的实践,该项目成果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为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设计人才,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中60%大毕业生在亿元规模企业上班。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累计达一百余项,其中国际赛事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一名,由皮革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的比赛中获金奖三名,银奖两名,铜奖九名,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图奖、优秀奖等奖项若干。由于毕业生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运动鞋上市企业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团队中本专业的毕业生占到60%。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为社会输送优秀实用人才。
(二)、教学成果丰硕,取得一定的影响力。
4年里,师生系列作品入选2012年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获批2010省级质量工程一项,市级项目五项、校级科研项目五项,参与多项省市校级项目。出版教材一部、专著两部;专业教师发表专业教学改革,专业研究性论文五十余篇,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八篇,被 EI检索一篇、CPCIS检索五篇。
(三)、培养优秀师资队伍,保障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产学研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本专业地处鞋业生产基地,并与地域企业建立密切和合作关系。聘请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福建省晋江远通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伟、教育部轻工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于百计等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邀请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彭立明,361度(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朱各明、台湾鞋技协会创办人骆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倪祎昭等莅临我专业给专业学生做讲座。专业教师与英国Delcom鞋类软件开发公司(驻中国)共同研究探讨专业软件的开发应用等问题。
本成果完成人邀请清华大学服装系主任鲁闽教授到我专业交流座谈,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性行业教学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合计8人次。由于教学业绩突出,成果被同行和社会各界认可。办学第九年,成果负责人先后被聘为行业各类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鞋服饰品委员会委员,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皮革及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西部皮革》杂志社编委、 泉州市鞋业职业教育集团职教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专业与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远通鞋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我专业定期输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
(五)、提高科研能力,服务社会水平有突破。
本成果完成人针对区域需求开展学术研究,带领该教师团队获批2010省级质量工程一项,市级项目五项、校级科研项目五项,参与多项省市校级项目。出版教材一部、专著两部;专业教师发表专业教学改革,专业研究性论文五十余篇,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八篇,被 EI检索一篇、CPCIS检索五篇。
(六)、获得较高社会评价,为学校争光。
专业学生团结友爱,专业06班被评为2010年度泉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专业 07班被评为2010年度“福建省先进班级体”等集体荣誉。学生在各类竞赛获得较好的名次,赢得其他高校的认可;毕业生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百分百、其中70%在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工作、60%在亿元企业工作,另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中我专业毕业生占50%,本专业07级毕业生蔡超群在361设计品已出现在最高级别的职业篮球赛美国NBA赛场。毕业生赢得同行和社会的好评,为校争光。
综上所述,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绩,既得益于严谨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又得益于我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完善,方法、措施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