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中心联系我们
委员风采
专指委简介
+查看更多
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简称“专委会”),是在教育部职成教司的指导下,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的直接领导下,依靠全国各相关院校领导和专家的支持,积极指导和协调各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中职院校鞋服饰品类专业和相关领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相关工作,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政策,积...
委员风采
徐波

6px">专指委职务:委员

所在单位及职务:四川大学,轻纺学院,专业负责人

现从事专业及专长:革制品设计专业;从事鞋类和箱包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方向。主要在数字化设计、鞋类功能技术性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在功能性鞋垫设计研发、糖尿病人专用鞋、革制品有限元分析、革制品的人机工学研究及各种功能性鞋类设计方面有特长

 

主要成果:

 

教学成果: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07);省级教学二等奖(2011.7)。

 

科研成果:

近年发表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省部级2项,横向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余项;企业技术服务20项。

作为鞋业基地的高等院校技术支持,带领学校技术团队为企业实施技术和顾问服务,完成来了多项企业省部级技改和项目申报,完成企业技改项目20余项,完成企业管理流程、品质管理提升、效率与绩效管理项目3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构建省级中心:四川省鞋业技术联盟,四川省鞋业技术中心并但主要负责人。为国内著名企业达芙妮鞋业公司、3514鞋业公司完成了鞋类人机工学舒适度评估及机能鞋挤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红蜻蜓鞋业院士工作站、福建国辉鞋业院士工作站的组建和科研工作。组织企业转型升级项目20项,组织申报发明专利和外观专利3000与项。承担专业基地中国女鞋之都武侯、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江苏高桥雪地靴基地的产业规划。 近年来达成2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顾问单位并作为实习基地。 近年企业横向科技服务实际到款额200余万元。构建了以革制品的数字设计、舒适度评估、结构设计评估、生产、品质等依托校内的设计科研能力。

 

学术团体或社会兼职:

四川省鞋业技术联盟

理事长

四川省鞋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服饰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全国纺织服装鞋服饰品及箱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轻工职业教育皮革工艺及其制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

秘书长

中国皮革杂志特评编辑
西部皮革杂志编辑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鞋楦工作委员会委员
福建莆田中国鞋都顾问
中国女鞋之都顾问
四川省名鞋评委
全国及省市部分鞋类、 箱包大奖赛

评委

 

 

委员所在单位简介——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

 

图1为四川大学行政楼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1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2年年底,有专任教师429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8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5人(含“青年项目”11人,“外专项目”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原A类),“973”首席科学家10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14人(15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与“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39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000余人。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精品(视频)课程36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1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9项。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8.45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7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个省(自治区)、市和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近百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学校接受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1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干部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建立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美国文化中心,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原西部开发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图2 为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皮革楼及毕业生

 

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是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工程学院下属系。该系具有全国唯一的皮革化学与工程博士授权点、皮革化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办有国内外发行的《皮革科学与工程》学术刊物。国家和学校2000年投资近千万元修建的皮革楼,是皮革工程系专用楼,是皮革化学与工程“211”重点建设项目标志性建筑,这对皮革及其制品(皮鞋、皮衣、皮件)等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皮革工程系与世界同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捷克)的皮革、皮化、皮机、皮革制品著名公司(如Bayer、BASF等)有密切的联系和交往,皮革系在国际皮革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委员所在单位相关专业简介——生物质皮革工程系轻化工程制革专业

 

皮革系现有教职工54人,博士导师4人,教授9人,副教授(含高工)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一、二层次人选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皮革化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特聘教授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1人(全国皮革领域的唯一院士)。近5年来,从本系毕业的硕、博士75人,本科生400多人,专科生200多人。2000年皮革系科研人员人均到校科研经费12万元。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杜邦科技进步创新奖、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等15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同时,皮革工程系所培养的大学生曾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的各种奖励,如首届全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大奖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三等奖、鼓励奖,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吴奖学金”特等奖、“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优秀奖等。

 

委员所在单位相关专业简介——轻化工程革制品专业

 

轻化工程革制品专业介绍:

皮革工程系皮革制品设计与管理方向专业(以下简称皮革制品专业)是我校极具特色的专业,创建于1986年。该专业的主办单位——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在国内外同类高校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特色。皮革制品设计专业以鞋类和箱包设计为主导方向。通过设计素描、图案设计与构成、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等基础课,以及计算机在皮革制品辅助设计知识的学习,加上扎实的制鞋设计、革制品工艺、鞋楦设计、造型设计、帮样花样设计、革制品人机工学等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兼顾服装设计与修养,企业管理学、品牌营销管理学等,在培养学生的革制品设计与工程化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的能力。

教学方面

培养具有较强的制鞋、箱包的结构设计、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掌握鞋类设计、材料、设备、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能从事鞋类造型设计、打板设计,企业生产及品质管理,产品功能及结构设计,生产流程管理、企业策划及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人才。教学内容包括款式创作、手绘及计算机3D和2D效果图的制作、款式风格设计、设计策划、品牌策划、功能性款式设计、鞋类结构设计方向、鞋楦设计方面。革制品工程设计方向: 计算机CAD/CAM计算机革制品辅助设计方向、结构设计 、生物力学舒适度技术研究、质量监督检验、功能设计的研究、质量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品质管理及企业策划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科技研发:

科研方面主要在外观品牌规划设计,流行趋势研究方面,鞋类人机工学方面,革制品结构设计方向,革制品数字化化标准化方向,糖尿病特殊功能鞋方向,抗菌抑菌皮革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开展工作。近年发表SCI3篇,核心期刊80余篇,教材四部。省部级项6项,产学研项目40余项。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

 

图3 学生作品及企业实习

 

图4 鞋类生物力学与有限元研究

 

图5 学生企业实习

 

图6 数字化标准化研究

 

Copyright © 2016 教育部全国鞋服饰品及箱包专指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33030402000544

技术支持:温州瑞星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